他告诉《中国科学报》。
改进射线跟踪技术,分析得出这两种扰动的激发源分别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东北缘的地形突变处。先生带领团队进一步把数据同化技术与电离层模式化研究相结合,进一步开拓了国内的电离层现报/预报研究,并创新性地提出研发数字电离层技术,从而开展自主的电离层数值预报。
实验室确立了4个主要研究方向,即地球与行星内部物质组成、地球与行星内部结构和动力学、地球与行星空间环境,以及内部过程与空间环境的关联。电离层物理是一门以观测为基础的科学,一方面观测数据是电离层研究的基础。值此万卫星先生逝世两周年纪,回想起恩师的谆谆教导,我不禁潸然泪下,对于他对科学事业的卓越贡献,我记忆犹新。2017年,先生被推选为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2006年,我国的行星探测计划开始进入立项研究阶段,先生在积极参与到论证工作的同时,研究兴趣也逐渐从地球空间环境拓展到其它行星的空间环境。
先生还于2013年率先提出了在电离层低纬地区的我国三亚研制和建设当前国际上最为先进的大型高功率相控阵非相干散射雷达的建议,并在2014年获得基金委国家重大科学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支持。如,先生提出了电离层扰动剖面的高频广义射线反演原理及电离层小尺度不均匀体统计特性剖面的反演原理,并给出多种高精度数值算法。20年前,中科院基因组信息学中心(如今基因组所的前身)的科学家完成全球第一张农作物的全基因组精细图籼稻基因组序列精细图的绘制,对基因表达、遗传育种研究带来质的飞跃。
陈发虎说,在新冠疫情和部分国家单边主义思维盛行的影响之下,国际年活动有助于凝聚全球共识,共建更加美好可持续的世界。例如在宏观政策层面,国务院及科技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重磅支持文件,基础研究十年规划进入实施阶段。10年前,中科院高能所牵头的国际合作研究团队在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了中微子震荡模式,标志着我国中微子实验研究从无到有步入世界前列。在错综复杂、相互依存的当今世界,任何机构或个人都不可能独立应对经济、环境、科技和社会等领域的挑战。
他表示,中科院作为双委员将与国内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充分发挥在多学科、多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优势,统筹院内各个单位的优质资源和力量,积极参与国际年活动,在推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及应用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我相信,中国可以在今年的基础科学国际年开幕式大会上发挥重要作用,分享中国利用科技力量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和经验。
2021年,中科院专门出台了基础科学十条,加强相关研究。放眼全球,加足可持续发展马力 从1957年国际地球观测年开始,至今联合国已经历64个国际年。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全球研究人员人数持续增长,但地区间存在显著不平衡,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仍然严重不足。
30年前,中科院计算所研制出智能型英汉机器翻译系统IMT/EC(IMT/863),为我国及其翻译技术进入国际市场开辟了道路。在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中科院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明确基础研究的定位和导向,以国家战略需求和科学前沿重大问题的基础研究任务为牵引,持续优化基础研究布局,大胆创新组织管理模式,系统构建基础研究生态体系,持之以恒带动全国基础研究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他本人作为国际年指导委员会中科院代表将加强与国际年指导委员会及其秘书处的沟通联系,认真履行委员职责,为我国面向国际社会展示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分享中国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智慧,争取更多机会。2021年12月2日,联合国第76届大会再次确认了这一点。
其中,许多国际年主题都与科技相关,如21世纪以来的国际物理年、天文年、化学年、光年 究其原因,夏泽翰表示,基础科学及其技术应用为应对普遍获得粮食、能源、保健覆盖和通信技术等重大挑战提供了基本手段,使我们能够了解目前近80亿人对地球的影响,并采取行动限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驻华首席代表夏泽翰近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立足中国,提供发展模式和经验 作为一名水专家、工程师和环境科学家,夏泽涵与中国科研部门和科研院校有着密切的联系。可持续发展科学尚未成为主流。
随着中国进入创新的新时代,基础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对基础科学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形成政府、社会和企业多元投入基础科学研究的机制和文化。基础研究是中科院的立院之本、发展之基。据悉,基础科学国际年开幕式将于7月8日在UNESCO总部巴黎召开,闭幕式将于2023年夏季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总部举办。勇挑使命,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据悉,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国科学院是国内唯一的基础科学国际年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并将作为国际年咨询委员会和指导委员会双委员,应邀成为国际年的中国节点参与相关工作。基础科学的研究需要跟进,优先考虑可持续发展,以确保追求先进技术和可持续发展齐头并进。
此次大会还将2022年设定为基础科学国际年。这是荣誉,更是责任。
该届大会指出:基础科学的应用对于医学、工业、农业、水资源、能源规划、环境、通信和文化等领域的进步至关重要我们需要更多的基础科学来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及其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还有利于树立中国创新型国家和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以创新的精神、绿色的理念、务实的实践,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从国内来看,陈发虎认为,开展基础科学国际年活动有利于拓展国际合作渠道,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新形势下开辟全球科技合作新局面。陈发虎同时表示,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依旧存在卡脖子问题,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和弱项问题依旧突出。
夏泽翰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广泛的公众,包括决策者、工商企业、国际组织、慈善基金会、大学、教师、学生、媒体在内的所有利益攸关方,认识到基础科学的关键和重要作用,为能够在可持续发展框架内改善人类福祉的新发现创造机会。基础科学不只用这一种方式照亮人类社会。追根溯源,还是基础研究能力存在薄弱环节。作为许多基础科学研究的历史节点,2022年被联合国定为基础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年(以下简称基础科学国际年)。
基础科学可以通过科学外交、大型合作以及一个共同的理想提高知识促进和平。陈发虎向《中国科学报》表示,近年来,基础研究在我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
夏泽涵说,中国还可以促进国际科学合作,履行加强多边主义的承诺,这是当今世界迫切需要的。基础科学具有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有助于我们实现更智慧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国际年指导委员会委员陈发虎表示。UNESCO作为基础科学国际年牵头实施机构,将组织系列活动,促进国际对话以及包容性的全球合作,应对全球挑战。
它们有时甚至能减少这种影响,如臭氧层的损耗、气候变化、自然资源的损耗、生物物种的灭绝,等等。这是夏泽涵的切身感触。陈发虎期待,以基础科学国际年活动为抓手,充分发挥中国节点的关键作用,与全球科技界携手共进,全方位加强国际科学合作,切实为基础科学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实质贡献。从200年前差分机的发明,到150年前人类首次海洋探险,50年前抗疟原虫药物青蒿素的首次提取它一直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根据2021年6月教科文组织发布的科学报告《与时间赛跑,争取更智能的发展》:当前全球经济正在向绿色、数字驱动和知识为基础的发展模式转变。夏泽翰也认为,具备基础科学的能力,既符合发达国家的利益,也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基础科学是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希望中国科学界的各位同仁紧紧抓住基础科学国际年的重要契机,坚持开放共赢,深化务实合作。为此,一是中央财政要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二是要制定政策激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投入。
他认为,其原因包括基础研究总体投入仍然不足,我国研发经费支出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的正梯形结构,基础研究比重长期低于5%,近年来虽已达到到6.09%,但仍然明显低于美、日、法等科技强国。60年后的今天,有着更高亮度、更长寿命且更节能的LED灯已经点亮全世界。
手机:18900000000 电话:010-12340000
邮件:123456@xx.com